BG大游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BG大游(集团)唯一官方网站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风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威胁鸟类迁徙

更新时间:2025-06-09点击次数:

  BG大游官网BG大游官网BG大游官网鄱阳湖周边风电场的建设对候鸟迁徙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希望推动鄱阳湖风电场候鸟迁徙安全的科学研究,构建科学的监测与保护体系,提供系统、科学且可持续的保护方案,进而实现风能建设与候鸟保护的双赢。

  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不仅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更是全球候鸟迁徙途中的关键栖息地。每年,这里都会吸引超过 70 万只候鸟前来越冬。然而,随着风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周边的风电场给候鸟的栖息环境和迁徙路线带来了潜在威胁。风力发电设施不仅会干扰候鸟飞行,破坏它们的栖息地,还会增加候鸟与之碰撞的风险,威胁候鸟迁徙与安全,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深入研究风电与候鸟的关系,有助于科学规划风电项目,降低对候鸟的不利影响,平衡清洁能源发展与候鸟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鄱阳湖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23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74亿吨,相较于2022年增长了1.1%。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模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环境持续恶化等,进一步威胁全球生物多样性水平。为进一步强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中国提出了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双碳目标。截至2023年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突破13亿千瓦,首次超越煤电,成为能源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众多可再生能源装机类型中,风能装机容量达到3.89亿千瓦,连续13年位居全球首位。这标志着中国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风能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电力来源。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至关重要的内陆越冬栖息地。其广袤的湿地为越冬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适宜的栖息环境,而这里充足的陆地—湖泊风,也让鄱阳湖成为中国中部风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大约70万只来自高纬度繁殖地的候鸟会抵达鄱阳湖。其中,有4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7种列为濒危物种,22种列为易危物种。鄱阳湖北部连接长江的狭窄水道及其周边山地,是候鸟在越冬期的重要迁徙通道。

  目前,鄱阳湖北部的 “瓶颈” 区域集中建设了九个风电场,共计安装了252台风力涡轮机(图1)。风电场的建设会产生噪声干扰,影响局部气候环境,改变地表植被和土壤组成,破坏底栖生物的栖息地,甚至可能导致部分物种灭绝。这些风力涡轮机对从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等高纬度繁殖地飞来的候鸟构成了严重威胁。若来鄱阳湖越冬的候鸟在北湖岸与快速旋转的风力涡轮机叶片或塔架相撞,将会导致物种丰度和丰富度下降,带来不可逆转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损失。即便风力涡轮机没有直接造成候鸟死亡,风电场的建设和运营也可能使鸟类产生回避行为。这虽然可能降低碰撞死亡率,但会增加鸟类改变迁徙路线的风险。

  目前,鄱阳湖风电发展与候鸟安全问题的协同解决,仍需科学界与多方共同努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综合防控与引导技术,降低碰撞风险并探索安全迁徙路线:加强对鄱阳湖周边风电场规划的环境评估,运用先进的鸟类调查技术,禁止或减少在候鸟迁徙的关键栖息地建设风电场。选择既满足风速需要,又能将与鸟类生物多样性冲突降至最低的区域作为风电场建设的潜在选址(图1)。在风电场内,制定合理的人工干预措施以减少恶劣天气的影响,提高对复杂地形干扰的应对能力。例如,利用人工消雾技术除雾,借助仿生扑翼飞行器和无人机引导候鸟。考虑到避让行为可能导致鸟类死亡,应适当减少风机的密集分布,有效降低对鸟类迁徙路线的干扰。此外,由于候鸟可能途经鄱阳湖周边的农田区域,需将这些潜在迁徙区域划定为停歇地和食物补给站,并设置人工引导点,确保候鸟安全抵达越冬地。

  (2)综合监测与管理策略,建立全域监测平台以保障候鸟安全:当前,鄱阳湖风电场及周边迁徙区域的监测工作并不完善。迫切需要在风电场区域构建全域监测平台,借鉴湿地生态保护经验,整合现有监测预警平台和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施 “监测 + 管理” 策略,集成 AI识鸟和音频监测技术,在迁徙区域安装视频监测系统。若风电场内候鸟数量超过一定阈值,建议暂时关闭风机。同时,推荐使用 GPS - 蜂窝网络和卫星追踪器,跟踪不同鸟类种群的飞行路线和停歇模式,为候鸟迁徙管理和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作为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障候鸟迁徙安全意义重大。然而近年来,鄱阳湖周边的风电场建设给候鸟迁徙带来诸多问题,如栖息地破碎化、飞行路径受阻、潜在碰撞风险增加等,这些问题对鸟类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未来,需加强多方协作,深入开展风电建设与候鸟迁徙安全相关研究,完善监测与保护体系,探索风电建设与候鸟保护协同发展的模式,为鄱阳湖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张新民,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生态,环境管理等研究。

  杨 洪,英国雷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要从事碳循环、环境污染和环境政策等领域的研究。

  伊坤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湿地监测与生态修复,迁徙动物监测与保护等研究。

  万,江西财经大学数字经济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生态及环境管理。

  当AI学会创造,地球却在碳息?——探讨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环境代价